造颂:圣天菩萨
译颂:法尊法师
著疏:索达吉堪布
内容简介:前八品讲的是世俗谛,后八品讲的是胜义谛。
心地家园转载校对:无云晴空 目录
总 论
第一品 明破常执方便品
第二品 明破乐执方便品
第三品 明破净执方便品
第四品 明破我执方便品
第五品 明菩萨行品
第六品 明断烦恼方便品
第七品 明人远离贪着欲财方便品
第八品 净治弟子品
第九品 破常品
第十品 破我品
第十一品 破时品
第十二品 破见品
第十三品 破根境品
第十四品 破边执品
第十五品 破有为相品
第十六品 教诫弟子品
第十二品 破见品
己三、(破所见实有)分三:一、世间大部分人不入此空性法的原因;二、略示善说;三、教诲求解脱者须求善说。
庚一、(世间大部分人不入此空性法的原因)分四:一、明具足德相的闻者难得;二、明真实义极难通达;三、明佛说甚深义非为诤论;四、明自他教的粗细。
辛一、(明具足德相的闻者难得)分三:一、闻者的德相;二、观察德相不全的过患;三、断诤。
壬一、(闻者的德相):
问曰:以上所说的无我法,世人极难证得,如前所说是因为“闻者所闻教,说者极难得”之故,而今已具后二者,那么应具足什么德相才称得上合格的闻者呢?
质直慧求义,说为闻法器,
不变说者德,亦非于闻者。
质直、具智慧、希求实义,具此三相者可说为闻受正法之器,彼等不会变说者的德相为过失,具德相的说者亦不会视闻者的德相为过失。
般若空性法门非常深奥难懂,无有福德者极难得遇,得遇者若无有一定德相,也无法领受其深义,因此世间绝大多数众生,很难悟入空性法门。若要真正听受空性妙法必须具备三个条件:首先,闻者要质直——相续中必须远离贪著自宗和憎恶他宗的偏执,朴质率直安住,如是坦直开阔的内相续才易于接受了解善说深义,否则如《中观心论》中所言:“由堕宗派意热恼,永远不能证涅槃。”只要相续中存在自宗他派的偏执,即无由获得解脱;其次,闻者必须要具足一定的分别妙慧,能够分析辨别善说恶说,这样才能不随他人转,如理趋入正法;最后,闻者对真实义需要有希求心,否则象泥塑木雕一样,不可能无缘无故去闻受正法。如果具足了上述三种条件,即是具足德相堪为法器的闻者。除此三条之外,还有许多高僧大德又总结补充了两条:第一、闻者对佛法和上师必须生起恭敬;第二、必须专心听闻上师的传法。若能具足如上五条,即是德相圆满的闻法器。具足了这些德相的闻者,他能以清净心观照,如理如法地恭敬赞叹上师,而不会将上师的功德变为过失。关于说法上师的德相,大疏中列举了五条:正直不颠倒,说法明了清晰,不错乱法义,不希求名闻利养,善能了解闻者的意乐。具足如是德相的上师,会如理如实地观待弟子,不会将他们的功德说为过失。如是具德上师和堪为法器的闻者聚合,相互以如法的行为进行讲习,即具备了证悟空性法义的因缘。
壬二(观察德相不全的过患)
说有及有因,净与净方便,
世间自不了,过岂在牟尼。
如来宣说了三有苦谛及三有之因集谛,清净涅槃的灭谛与方便道谛,世人由自身乏少善根不能了达,这些过失难道在于本师释迦牟尼佛吗?
有缘得遇佛法的有情能否趋入空性正道获得解脱,要以他们具足德相与否而定。本师释迦牟尼佛已出世,并宣说了完整的解脱法门:苦谛应了知,集谛应舍弃,依止道谛,最后现前灭谛。颂词中的“有”指三有五蕴世间的苦谛,即三界纯为苦聚,众生当求出离;“有因”是指三有苦海的因——集谛,即贪嗔痴烦恼和业;“净”指清净涅槃灭谛,净除了一切痛苦及苦因的寂灭境;“净方便”即道谛,是净除苦谛与集谛的种种修法。“知苦思断集,慕灭乃修道”,依止苦集灭道四谛,有情即可自薄地凡夫趋入寂灭的圣者之位,这从理论或现实中,皆可证实。但是三界中许许多多的有情,虽然有缘遇到佛法,却不见他们立即依之得到解脱,其中原因是他们不具足德相,根器恶劣,不能了达如来所说的妙法,而非说者如来有过失,没有细细宣说解脱妙法。以譬喻说,在灿烂阳光照耀下,盲人只觉得眼前一片漆黑,见不到丝毫光明,这个过失当然不在太阳,太阳已无偏地恩赐了光明,盲人见不到,只是他们自己的过失;同样道理,世人由于不具法相,不能领悟解脱法,过失只能由自己负责,而非说法者有过失。不具德相有如是大过失,因而无论善知识还是弟子,对此均应引起重视。作为善知识,必须观察弟子的德相,量体裁衣,做到适合根器地传法,否则只有徒劳无功;作为求解脱者,也必须内省观察自己具足德相与否,若有缺乏之处,自己应尽一切努力去弥补,否则,极有可能断绝自己的解脱机缘。
壬三、(断诤)分二:一、成立能仁是一切智;二、明别者是相似大师。
癸一、(成立能仁是一切智)分三:一、对于摧毁苦集的空性教义应生欢喜;二、除佛正法外其余无有解脱的原因;三、于佛所说的深隐法义生起定解的方便。
子一、(对于摧毁苦集的空性教义应生欢喜):
问曰:释迦佛所说的增上生(上生人天善趣的方便)语,极其明了且广大,这是世人都乐于接受的;但是佛陀又说决定胜语,说一切法空无自性,这不是破坏自己的言论吗?因此我们不起恭敬信解。
舍诸有涅槃,邪见所共许,
真空破一切,如何彼不欣。
舍弃诸贪嗔苦乐等一切杂染法即得涅槃,这也是数论派等邪见宗派所共许的解脱,而以真实空性法能破人法一切实执,为什么他们不生欣悦呢?
涅槃是无为寂灭之境,要得涅槃,须要舍弃贪嗔苦乐等三有间一切杂染法,这是外道也共同承认的观点。比如数论外道认为,要得解脱,从自性现起的五唯五大五根等,这些三有轮回中的现象,必须全部融入自性,也即要舍弃这些轮回法才可得涅槃。胜论派也认为,必须舍弃一切四大无常苦乐贪嗔等现相,才可得到涅槃。而除此二派之外,其它外道所许也大同小异。既然如是承认,那内道也许要断除一切法的执著,而且以实相空义,可以完全破除人我法我所摄的一切法之实执,对这样的妙法,汝等为何不生欣乐喜悦之心呢?大疏中云:智者了达空性后,以智慧火烧尽贪嗔痴慢等一切有法,彻断一切三有杂染法,对这样的空性,你们外道为什么不生起欢喜心呢?空性是甘露妙药,若能依止,可以遣除我们无始以来的轮回痛苦,因此若不是“叶公好龙”式的外道邪宗,而是真正想得到解脱者,于破一切的真空,当生大敬信希求心!
子二、(除佛正法外其余无有解脱的原因):
问曰:如果内道与外道共许舍诸贪嗔苦乐等一切杂染法即得涅槃,那么内道与外道有什么区别呢?
不知舍方便,无由能舍弃,
是故牟尼说,余定无涅槃。
不知舍离生死的方便,即无情由能舍弃三有,因此本师释迦牟尼佛说:除佛法外其余宗派决定无有涅槃。
虽然数论、胜论等外道宗派,也希求舍离生死痛苦,获得远离贪等一切杂染法的涅槃,但他们只有舍弃生死的意乐,却无有能舍离的方便。轮回即是二取实执迷现,以此要破除轮回迷现,必须了达无我实相,依福德智慧二资方便,通达诸法自性空,才可真正息灭生死。但是除了佛教外,在其余所有宗派中,无有能通达诸法无自性的方便,故他们无由舍离生死,得到解脱安乐。本师释迦佛说过:“此是初沙门果(预流果),此是第二沙门果(一来果),此是第三沙门果(不来果),此是第四沙门果(阿罗汉果);外道论师即无有沙门果。”龙树菩萨在《宝鬘论》中也说:“说我蕴实有,世间数论师,胜论裸形前,试问离有无。故应知佛法,不死真甘露,离有无甚深,是不共正法。”应知唯有佛法,才能真正远离生死边戏,此即是内道与外道最基本的区别。
子三、(于佛所说的深隐法义生起定解的方便):
问曰:如果佛陀是一切智智,那么对他所说的深隐事如大地的度量等,又如何能了知这些可以确信无误呢?
若于佛所说,深事以生疑,
可依无相空,而生决定信。
如果对佛陀所说的种种深隐事相生起疑惑,可依佛陀所宣说的一切法无自相空性,而生起决定信解。
佛陀依无碍智慧宣说了情器世间的许多问题,比如须弥山的大小、四大海的深度等器世界的量;六欲天人的身量寿量,地狱的大小状况,地狱众生的身量寿量等等。对这些问题,佛依自身智慧作了许多详细叙述,而在异生凡夫前,这些情况都是深隐不可测度之事。若无有一定的智慧,许多异生对佛陀所说的这些法,会生起“是否真的如此呢”的疑心。比如佛陀说有须弥山、四大洲等,现代人为什么见不到呢?等等这类问题异生凡夫无法以自己低劣的智力现量了达,然而依比量智了知一切法自相空,即可对佛所说生起坚定信心。缘起性空或说无相空的正理,依凡夫的分别智也可相似通达,若了知一切法无有决定自相,依因缘聚合才有显现,如是依众生不同业缘,即有不同的时境现象。由此即可了知一切智智的佛陀所说,决定随顺众生的不同业感与根器而发,有的道理直接宣说,有的间接宣说,有的以隐密方式而示,无一有错讹。堪布阿琼云:如同善巧的医师,能��病人的不同病情而对症下药;同样,佛陀了知所有众生的根器意乐而宣说四谛法门,此中无一不是适机者的甘露妙药。能如是了知者,则决定可以对佛所说的深隐法义生起坚定信心!
癸二、(明别者是相似大师):
观现尚有妄,余义更不知,
诸依彼法行,被诳终无已。
诸外道观察现有情器诸法,尚且有迷妄不解之处,而对其余更深的法义更不可能了知,那些依彼等外道法义而行者,必定被长久诳惑而终究无有停止之时。
除一切智智佛陀外,余派所谓的大师、本师,都不是真正的大师。因为对现前的情器现象,如众生类别、器世间的时境差别等问题,外道大师们尚是妄说纷纭,夹杂着种种虚妄的臆测,不能如实地一一道出实情,更何况对其余深奥法义,他们更不可能了知清楚而作正确宣说。这些外道宗派中的宗义,不可能使修习者断除三界的见思烦恼,现见诸法实相得到解脱,只有陷入更深的迷惑,不断受着邪见欺诳,无有终止之时。因此,面对形形色色的众多宗派,无论他们如何花言巧语,作为有辨别思维能力的人,都应该以智慧加以抉择辨别,切不可盲从迷信,跟随那些愚者行事,那样只会使自己更为愚痴,堕入邪见恶趣的深渊。月称论师云:比如商人到了宝洲,若不选取真正的如意宝,而取一些假的或相似的珠宝回陆地,是极不应理的;同样,我们在南瞻部洲获得人身时,应该选择如意宝一样珍贵的佛法,而不能依顺外道相似的宗派,否则极不应理。在如今末法之时,外道猖盛,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遇到种种巧言令色的外道邪说,若不加辨别,极易为他们欺诳,故作为末法时期的学人,于此更应切实注意。
辛二、(明真实义极难通达)分五:一、怖畏空性的原因;二、观察障他通达空性的过失;三、为不失坏真性见即应谨慎;四、导入真性的次第;五、认识真性。
壬一、(怖畏空性的原因)分三:一、诸求解脱者随外道行的原因;二、认识怖畏空性的补特伽罗;三、愚夫怖畏空性的原因。
癸一、(诸求解脱者随外道行的原因):
问曰:如果佛陀已宣说了唯一的解脱正道,为什么有些求解脱者还随顺外道而行呢?
智者自涅槃,是能作难作,
愚夫逢善导,而无随趣心。
智者自往涅槃,是能作极难作到的事业;愚夫即使遭逢了善于引导的上师,然而他们也无有随顺趣向之心。
智者释迦牟尼佛在久远劫以来,不断积累福智二资,依凭自己的精进力,证入了甚深甘露法门,现见法界实相获得了究竟涅槃,这是智者难作能作,难行能行的无比事业,非一般人所能做到。而世间福智浅薄的异生愚夫,他们即使遇到了解脱正道的善知识,也会因为根器低劣而无法生起随顺向道之心,转而堕入外道之中。一般愚夫因为恶见烦恼,他们首先不愿依止内道的善知识,不愿听闻正法引导,即使依一些宿善而有因缘遇到善知识,他们也会因恶业现前,对殊胜正法生不起信解,尤其对般若空性深法,会十分怖畏,最后生起邪见,失去依止正道趋入佛法的信心,断绝解脱缘分。由此可见,诸求解脱者随外道行的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智慧低劣,不接受空性深法,不依止真正的善知识而导致。诸希求解脱者,于此应着重注意,即使自己的智力暂时无法理解空性深法,也不应生怖畏邪见,而应依种种方便,依止善知识不断闻思修习,消除犹疑邪见,只有如此,自己才有解脱希望。
癸二、(认识怖畏空性的补特伽罗):
不知无怖畏,遍知亦复然,
定由少分知,而生于怖畏。
全然不知空性法义者,对空性不会有怖畏;遍知空性法义的智者,也同样无有怖畏;决定是由少分了知空性而不能深入,才会生起怖畏。
怖畏空性深法者,不会是那些对空性甘露法全然无有了知的愚夫异生,比如一些不知利害取舍的愚笨牧童,即使上百次听到空性法,也不会生起怖畏分别,如同对牛弹琴,牛群不会有好恶反应一般;然后那些通过如法闻思修习,已经完全了知证悟空性的智者,也不会对空性有怖畏;还有些人因为对空性生起了坚定信心,每闻到空性法,即欢喜至泪水充盈、汗毛倒竖等,他们也绝不会生起畏惧心。排除了不知与全知等士夫后,便可决定了知,对空性生畏惧者,一定会是那些处在不知与全知中间的人,即一知半解,又不能求上进的劣根者。可以现见有许多人刚刚遇到佛法时,对般若深法一无所知,故无有任何分别怖畏;然而一旦对空性稍有了知,即会觉得有断灭一切因果,断灭一切显现的怖畏,或觉得无法理解深入而生畏惧等;可是宿植深厚福德者,经全面深入闻思修习后,这类疑惧即会消失无余。因此于遇到佛法的中途,切不可因暂时不理解而生起疑惧心,毁坏自己进一步的闻思修习。比如说,善于调伏象马的骑士,虽乘狂象也无惧意,极为愚鲁的莽夫,由于不知也不生畏惧,那些稍有了知狂象危险性者,才会生起畏惧,不敢靠近。诸学人当谨察自相续,若对空性有惧,即证明了自己需勤奋精进,痛下苦功闻思,不然极易失坏解脱道。
癸三、(愚夫怖畏空性的原因):
问曰:愚夫为什么会畏惧空性法呢?
生死顺流法,愚夫常习行,
未曾修逆流,是故生怖畏。
随顺生死流转的有漏法,愚夫无始以来即经常串习而行,而未曾修习过逆流还灭生死之法,所以会对空性法生起怖畏。
世间愚夫对空性正法生畏惧,其原因是他们自无始轮回以来,一直随顺实执串习流转生死之法,由于长久熏习,内心实执恶习深厚,而对逆生死之流到达彼岸的般若空性法,他们却从未修习过,因此他们对空性法会感到十分陌生,由于空性法直接与实执习惯相违背,他们会不由自主地生起不理解、无所适从甚至怖畏的反应。《大智度论》中云:“般若之威德,能动二种人,无智者恐怖,有智者欢喜。”有智慧者是往昔串修过般若法的有情,愚者由于往昔没有修习过般若法,一直随顺生死轮回串习实执恶习,以此犹如习惯于黑暗的猫头鹰见日光一样,或如井蛙见大海、蜀犬吠日一般,为般若之巨大威力所惊惧。堪布阿琼云:初入佛门于空性法闻思修习不久者,会于诸法无自性之自相空义生起不空想,有者会将空性与显现二者,如搓黑白绳一样结合于一起,等等有种种歧误之处。总之,若要对空性正道生起信解,必须如法依止善知识,勤积资粮,精进串修,如是方能逆转自己顺生死流转的恶习,依空性甘露法息灭一切业惑苦因。
壬二、(观察障他通达空性的过失):
诸有愚痴人,障他真实见,
无由生善趣,如何证涅槃。
诸有愚痴覆蔽不能了知空性的人,往往会障碍他人讲习真性见,由此他无由生往善趣,又怎么能证得涅槃呢?
那些愚痴无知不能接受空性法者,不但不能趋入涅槃,就连往生善趣的因缘,往往也会因此而丧失。愚痴者以邪见三毒的覆蔽,不但自己不能理解接受空性,甚至还会对空性法门生邪见诽谤,对别人讲传、闻思修习空性法也生起嫉妒、嗔恨烦恼,由此以种种恶行障碍他人对实相空性法的讲习,这种情况在末法时代尤为普遍,而其恶业后果十分严重。甲操杰论师云:“诽谤缘起离戏论的空性法,比杀人的罪过还大。”《宝性论》中云:“应畏谤深法,及谤法知识,决定令人入,可畏阿鼻狱。”般若空性深法是三乘菩提果的根本,若障他人讲习,决定会造极大罪业,由此无由得生人天善趣,更何况能入解脱安乐之境呢?故不欲自欺欺人,不想空耗人身宝者,对此应当谨慎,即使自己不能了知空性,也不应为他人讲习空性正见制造障碍。
壬三、(为不失坏真性见即应谨慎):
宁毁犯尸罗,不损坏正见,
尸罗生善趣,正见得涅槃。
宁可毁坏戒律,也不应损坏空性正见,因为由受持戒律能生人天善趣,而由通达空性正见可以得到涅槃。
受持空性正见不失坏的重要性,甚至要超过守持别解脱戒。假如在毁坏戒律与损坏正见二者之间必须要选择一种,那宁可毁净戒,也不应坏正见,佛经中说过:“宁可毁尸罗,切莫坏正见。”尸罗是梵语音,意为清凉或戒,因三业过恶之性为热恼,而戒律能防护并熄灭其炽燃之势故得名。此处正见,也有狭广两种解释,从狭义理解是指空性正见,从广义言是指内道中从因果不虚到缘起性空所有的正见。保持正见不受损坏,是内道弟子首要的修习,大疏中云:“毁坏戒律者,上品罪业堕入地狱,中品者堕饿鬼,下品者堕旁生;然而毁坏正见者,即使是损坏微小的正见,也决定会堕入地狱。”若有正见,戒律毁坏后可以恢复,可是正见受损者无可挽救,此是从损坏二者的罪业方面相比较,而得出的结论。从受持二者的功德言,戒律是生善趣的因,若无解脱正见,守持戒律只能使修持者得到善趣果报,而修持通达正见者,决定可以获得涅槃,解脱一切三有怖畏。破戒者若皈依佛,也有解脱的机会,《日藏经》云:“有情谁人皈依佛,俱胝魔众不能害,纵破戒律心散乱,彼亦定能趋涅槃。”而坏见者无解脱之机,如龙树菩萨云:“若欲趋善趣,当修持正见,邪见者行善,其果亦难忍。”《宝性论》中言:“虽近恶知识,恶心出佛血,及杀害父母,断诸圣人命,破坏和合僧,及断诸善根,以系念正法,能解脱彼处。若复有余人,诽谤甚深法,彼人无量劫,不可得解脱。”由此可见保持正见的重要意义。尤其是般若空性正见,《般若摄颂》中说过:“谁求声闻独觉果,乃至法王如来果,必依般若法忍得,离此恒时不可得。”欲求解脱轮回者,离此即不可得,故应恒时顶戴不离。
于此应注意,此颂是以比较而说明空性正见的重要,并非是说可以抛弃戒律不顾,去修持正见。有因果等正见者,即不可能毁坏戒律造恶业,具有清净的空性正见者,也会了知缘起因果真实不虚,以此而断一切犯戒恶行。而且有清净戒律,可以积累起福德资粮,为通达空性正见奠定基础,此二实缺一不可。
壬四、(导入真性的次第):
愚宁起我执,非说无我理,
一者向恶趣,胜者趣涅槃。
对愚者宁可让他起我执,也不可以说空性无我之理,听闻无我正法者之中,一者会因愚痴趣向恶趣,利根胜者可以依此迅速趣入涅槃。
在传授空性正见时,善知识应当观察弟子是否为清净成熟的根器。对根器因缘不成熟者,宁可让他起我执,对他宣讲一些世俗正见,人天乘的有我法,这样可以使他往生人天善趣,也不可对他宣说无我正见,一切法空无自性的正理,否则,反而会令他受到损害,如颂云:“若对愚者说空性,当成颠倒不涅槃,如饮金翅龙王乳,反令毒害更增长。”因为非法器者,在闻到空性法义后,会生不信诽谤,或者执诸法完全无有的断空见,由是而损坏善根,对其不但无益反而有害。所以,若不观察根器而传授空性法,过失与利乐二者都可能会有。一者,若对方不堪为法器,对空性正法生诽谤或生断见,由此则会堕向恶趣。二者,若对方堪为法器即能善巧通达空义的利根者,才能真正依空性法,决定趣向涅槃。执空性实有的断见,其过失非常大,佛经中说过:“宁起我见如须弥山,不起空见如芥子许。”《摧毁业障经》中云:“对空性产生实有想,即为障碍。”龙树菩萨于《中论》言:“大圣说空法,为离诸见故,若复见有空,诸佛所不化。”因此,于传授空性法之前,必须谨慎观察,若对方是不堪空性狮乳的劣器,当先以世俗谛的法门引导,不令失坏善根,于根器成熟后,方可进一步授以胜义谛妙法,如是方能令他趣向涅槃。
壬五、(认识真性)分二:一、认识实际;二、劣慧生怖畏的原因。
癸一、(认识实际):
空无我妙理,诸佛真境界,
能坏众恶见,涅槃不二门。
一切法空性无我的妙理,是诸佛圣者所行的一真境界,空性法能摧坏众边执恶见,是获得涅槃的不二法门。
诸法空性无我的妙理,是法界究竟实相,是诸佛圣者的行境,若以言语解释实相空性,可以如是诠指。《现观庄严论》中云:“般若波罗蜜,四圣者之源。”内道的声闻罗汉、辟支佛、菩萨、佛的果位,皆来源于般若空性法,《般若经》中对此有多处强调,由此可见修习空性法的重要意义。若能通达缘起空性真义,即能摧坏三界一切恶见,因三界一切恶见,不外乎由常见断见而衍生的执实边见,若能以缘起性空正见对治,即可彻底毁坏这一切执著实有的邪恶见解。而且般若空性是获得涅槃的不二法门,也即唯一法门,若不证悟空性,任何解脱果位也不可获得。在此处,俄巴活佛、堪布阿琼在注疏中,为声缘是否要证悟空性,作了详广的辩论,在大疏中也引用了不少教证理证分析过。本注疏于此不再赘述,欲知其详者可以参看《定解宝灯论》等相关的论著。
癸二、(劣慧生怖畏的原因):
愚闻空法名,皆生大怖畏,
岂见大力者,怯弱不生畏。
愚者听到空性法的名称,都会生起大怖畏,难道能见到大力者怖畏空性而怯弱者不生怖畏吗?
众生的根器千差万别,在世间有许多人由于智慧根机下劣,对空性法十分怖畏,甚至连闻名也会丧胆。当年龙树菩萨从龙宫取出般若经等大乘经典,并著述中观论典时,一些小乘根器者闻到诸法无自性的法义,惊惧得口喷鲜血;众多有增上慢的声闻行人也不���诽谤龙树菩萨为首的大乘论师,说这些士夫是魔王的化身等等。怖畏空性法不仅在往昔如此,在现今许多传播上座部教法的地区,依然如是。对这种情况,圣天论师以反问方式提醒:面对深奥难解的甚深法,你难道见过具大智慧力者,会生起怖畏,而智慧浅薄学识狭陋的怯弱者不生怖畏吗?于空性法生恐惧之心,完全是因当事者怯弱无力,低劣的智慧无法容纳安忍甚深广大的空性法而致。这就象那些弱小的野鹿、兔子等小兽,一旦闻到虎啸狮吼,皆失魂落魄,生大怖畏,萨哈尊者于道歌中云:“譬如林中狮吼声,众兽闻之悉丧胆,狮儿闻之皆欢腾;宣说本来无生乐,邪执愚夫皆畏惧,有缘弟子乐而颤。”若有闻说空性法而惊惧者,当知是由自心怯弱无智而导致,如果希求究竟的涅槃解脱,应致力克服自心不作诽谤舍法恶业,进而不断闻思修习深法,积累二资,定可转变为具大力者。
辛三、(明佛说甚深义非为诤论)分三:一、佛说空性非为诤论但自然能焚烧一切邪说;二、明彼能烧毁的原因;三、对误入歧途者应生悲愍。
壬一、(佛说空性非为诤论但自然能焚烧一切邪说):
问曰:空性法既然能摧毁一切恶见,那么空性法是为摧坏外道邪论而说,非为清净根器者宣说。
诸佛虽无心,说摧他论法,
而他论自坏,如野火焚薪。
诸佛虽然无有为摧坏他论的发心宣说空性法,然而他论自然会被空性法毁坏,如同野火虽无焚烧薪林的想法,而薪林遇火即自焚无余。
佛陀宣说般若空性法,是为了引导有缘上根弟子直趋解脱彼岸,而不是为了与种种邪宗他论诤辩。虽然佛陀无有破坏他宗的想法,然而在般若空性法的弘扬过程中,其余种种宗派的众多邪说或相似观点,一遇空性法即自然会被摧坏无遗,这是般若空性不共威力的表现。因为般若空性是随顺事势实相的正理,其余任何与诸法实相乖异的论点,自然无力与之抗衡。在这个过程中,佛陀并非是为摧伏他论而说法,故不存在为不清净者说法的过失。月称论师在《入中论》里也说过:“论中观察非好诤,为解脱故显真理;若有解释真实义,他宗破坏亦无咎。”同样,佛陀于显扬真理引导有缘弟子解脱三有时,所宣扬的般若空性法非为诤论,因而即使遣荡了世间的邪说稠林,也无有任何可非难之处。这就如同荒原野火在燃烧时,野火虽无心烧毁薪林,然而薪林草木遇火即会自然焚毁无余。同样,诸敌论遇到空性正法,即自然无法成立而毁坏,此中并不能责怪说空性法者有过失。龙树菩萨言:“如草尖朝露,遇日光消殒;诸敌论诤过,遇尊自消毁。”敌论者自己无力,一旦遇到世尊所说的般若空义,即自然消殒,而非世尊有意所为。
壬二、(明彼能烧毁的原因)分二:一、正明;二、诸圣者不生怖畏的原因。
癸一、(正明):
问曰:空性正法在具有信心士夫的相续中生起,又怎么能焚烧他的恶见呢?
诸有悟正法,定不乐邪宗,
故我见此法,如同能灭门。
诸具有证悟空性正法的智者,决定不会乐于执诸法实有的邪宗;因此我见此空性法,如同能灭一切恶见的方便门(或如同佛经的能灭一切恶见之门)。
如果有缘的修行人,由闻思修悟入般若空性之境,使自心生起空性慧,生起对诸法缘起无自性的坚定信解,那么他必然会“若生深定解,不随他人转”,自此后自心定然会乐于此随顺实相且能带来解脱圣果的空性正法。而对其他种种执实的宗派恶见,自己已了知其谬误与招致轮回恶果的严重损害,决定不会再生任何欣乐之心,只会如避火坑毒蛇一般彻底舍弃,由此即可摧毁内心的一切常断实执恶见。由于悟入般若空性法门有如是的断障功德,圣天论师于此云:是故我见此空性正法,如同能灭一切恶见之门。此门谁人能进入,即可灭一切恶见,因而有智者应如鹅王赴莲池一般,毫无犹疑充满欣喜地趋入。此处也可另释为:因此我见此阿阇黎龙树所说的中观空性法,与佛经所说意义相同,是能摧灭一切恶见之门。圣天论师如是以证悟智慧,流露出他对中观空性正法的信心,作为后学者,于此也应随学,若能生起此《四百论》所说“如同能灭门”的信心,自相续中的一切邪见必然会被摧毁无余。否则,一旦喜欢如今世间兴盛的各种邪门外道,彼者内心定然与正法相违,无由趣入解脱正道。
癸二、(诸圣者不生怖畏的原因):
问曰:诸圣者为何对空性不生怖畏呢?
若知佛所说,真空无我理,
有亦无所欣,无亦无所怖。
如果已了知佛陀所说的一切法真实无我空性之理,则于现有诸法无所欣喜,于无我法也无所怖畏。
如果对佛陀所宣说的无我空性法,有真实的了知,那么无论遇到何种法,也能不喜不惧。声闻缘觉菩萨等诸道圣者,正是于佛陀所说的人法二无我真空妙理,有不同层次契入,所以于现有的显现法皆不会生起欣乐贪爱。因为已了知一切法皆是依因缘而暂时有名言显现,虽现无有真实坚固之性,如同梦幻一般不值得贪执,如《声闻经》中所言:“诸色如聚沫,诸受类浮泡,诸想同阳焰,诸行喻芭蕉,诸识犹幻事,日亲之所说。”声闻罗汉以上的圣者皆通达了如是法义,故于身心五蕴情器世间的一切显现法,皆知非常有成实,以此自然会无欣乐执著。而于无方面的法,比如《心经》中所言:“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乃至无佛无众生,泯灭一切戏论分别名言。若内心已了知真空无我之理,即不会于此离戏大空性正理产生怖畏之心。因为已了知一切法无我,并非自性成立,故色等诸法体性虽无,也不会成断灭,而是有不会断灭的缘起显现。总之,若能了知无我正理,即能坏灭贪嗔希惧实执种子,由此诸证悟无我的圣者,于有无诸法中皆能安住实相,不为所动。
壬三、(对误入歧途者应生悲愍):
见诸外道众,为多无义因,
乐正法有情,谁不深悲愍。
现见诸外道徒众,造作众多无义的流转生死之苦因,乐于内道正法的有情,谁能不对彼等深生悲愍!
般若空性正法有如上所述的巨大功德利益,但是世间异生凡夫,为无明烦恼所缚,绝大多数无法趋入其中而获得涅槃安乐的不二门。更有甚者,虽知追求解脱,却误入歧途,随外道宗派而转,终日造作那些无义的生死苦因,这些愚昧无知者的种种苦状,自古至今都可以现见。比如于印度至今尚有许多苦行外道,用种种残酷手段逼迫身心,或烧烤刺戮自身,或终生独脚站立,或将头埋入沙土等等;在汉地也有形形色色的气功流派,如同神经不正常者一般,以种种闭目臆想的方式寻求安慰;更多的人崇尚物质至上主义,为金钱物欲终生劳累不息。实际上这些作为毫无意义,他们所作皆是常见断见的邪见恶业,都是轮回生死的苦因。大疏中以比喻言:这些外道众生皆迷失了正道,误入了耽著诸法实有的恶见密林中,断灭了顺解脱分的善法命根;林中的邪见恶业毒蛇不断摧残着他们,使他们饱受无量的痛苦。见到这种悲惨景象,乐于正法的有情,已见解脱生死必须依止空性正道,故对误入歧途于痛苦深渊中越陷越深的可怜众生,自然会生起极大的悲愍。龙树菩萨说:“若心生证悟,本来无生法,轮回众有情,应生悲愍心。”寂天菩萨于《入菩萨行·智慧品》中,也十分悲叹地说过:“众生溺苦流,呜呼堪悲愍!”证悟了空性正见后,于执著实有而陷溺轮回的众生,大悲怜悯之心定会油然而生。作为视一切众生为父母的大乘行人,当勤奋修习此空性正法,尽快获得证悟之境,早日宣畅诸法无自性的正道,使父母众生从邪宗实执苦道中得到解脱。
辛四、(明自他教的粗细)分二:一、总明劣慧者敬重其他教法不敬重佛法的原因;二、别释。
壬一、(总明劣慧者敬重其他教法不敬重佛法的原因):
问曰:为什么有情虽有善心意乐,但有大多数人对殊胜的佛教不随顺,而跟随外道宗而行呢?
婆罗门离系,如来三所宗,
耳眼意能知,故佛法深细。
婆罗门、离系裸形外道和释迦如来三种所宗的法,分别为耳、眼和意能知,所以佛法甚深微细,大多数人意力微劣故不能悟入。
世间有许多众生有一些善心意乐,追求人天善趣增上生与决定胜解脱的安乐,虽然他们有如是的善心意乐,然而其中多数人却选择了非理的外道宗派,走上了邪道。从古印度来说,当时信奉者最多的外道有婆罗门教与离系裸形派,信奉佛法的人相比之下却少得多。这其中的原因,若从三种教派本身来说,是因为佛法甚深微细,必须以细致稳定而敏锐的心智才能了达,可是婆罗门教及离系外道派,以一般凡愚者的眼耳即可了达,非常粗浅。首先分析婆罗门教,他们主要所宗的为一些祠祀歌咏之类教典,着重提倡一些抑扬顿挫的念诵,对声律音韵特别讲究,故主要是耳识的对境。世间一般只能知表相的凡愚者以耳根识闻知,即生信心,故而会盲目跟随他们。离系派是指裸形外道,他们远离世俗常人的衣食享乐,以身受寒风炎日的逼恼等作为主要修法,以期断除业障得到解脱。这种修法以外表行为为主,是凡夫眼根的对境,肤浅易见,愚笨的人无需费力也能了知,故也喜欢跟随他们。但是本师释迦牟尼佛所宣说的教法,是从甚深智慧所流露的深奥境界,其目的是让众生通达无自性见的太阳,以照亮愚昧的身心,无余摧毁一切恶见的荆棘稠林,成就无垢身心。这必须由断除烦恼垢障的根本定才能证悟,所以这种教法是一般众生难以通达的。世尊成佛时也说了他甚深的境界:“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吾得犹如甘露之妙法,纵为谁说亦不能了知,故当无言安住于林间。”大多数众生心力微劣,因而不喜欢进入这种难测堂奥的珍宝教法。
壬二、(别释)分三:一、希求解脱者不应修习邪宗;二、劣根于彼宗起恭敬的原因;三、彼等宗非正法的原因。
癸一、(希求解脱者不应修习邪宗):
问曰:婆罗门、离系外道所宗虽是眼耳之境,然而也是智慧通达之境,希求解脱者有何不可依止修习呢?
婆罗门所宗,多令行诳诈;
离系外道法,多分顺愚痴。
婆罗门所宗的法,多分是令修习者以谄诳诈现威仪;离系外道所宗的法,多分是随顺愚痴之行。
婆罗门与离系裸形派所宗的不仅是粗浅的耳眼之境,而且彼等宗派法义,不是正法而是邪宗,故不应为希求解脱者所修习。就婆罗门教而言,其教法大多数是教导修习者行念诵、火供、吉祥和忏悔等,以种种喧人耳目的声调唱诵仪轨,以得到恭敬利养,这种教法只不过是令修习者求得名闻利养的世间八法而已,其手段也是非法的欺诈行为,故不可能脱离世间痛苦得到解脱安乐。同样,离系外道所修习的法,是依可见的身体行为,修持拔除毛发、沐浴、五火炙身(头顶烈日、前后左右各点上一堆火烤灼自己)等苦行,他们认为通过这样折磨肉体可以忏悔业障,获得解脱。实际上这些完全是愚痴的行为,因有情要清除罪业获得解脱,必须以清净自心为主,若心净则身行清净,若不净心,身体再苦行,也只是徒劳无益的愚行。因此,若真正希求解脱,不应随顺这些外道邪宗,而应远离彼等,修学真正顺解脱行的内道正法。
就现今末法时代而言,希求解脱者尤应对形形色色的外道宗派作如是鉴别。如现在汉地有种种气功流派,其创始者东拼西凑一些他派法义,然后再加上一些凡愚者容易接受的分别臆测,依靠花言巧语欺诳诈骗信众的钱财、恭敬等等。虽然有些气功暂时可以解除一些小病苦,然而这些都是于生死大事毫无益处的行为,不然请看这些功法的创造者,他们自己尚是为贪嗔痴三毒系缚的痛苦众生,又如何能引导他人出离痛苦的生死荒野呢?作为希求真正的自在解脱之境者,必须随顺智慧所抉择的内道正法,不然定如古代众多的外道徒一般,最终只有增添生死流转之苦。
癸二、(劣根于彼宗起恭敬的原因):
问曰:如果婆罗门教等宗派不能得解脱,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恭敬彼等呢?
恭敬婆罗门,为诵诸明故;
愍念离系者,为自苦其身。
许多众生恭敬婆罗门,是为了诵习四吠陀明处诸论的原因,同样人们愍念恭敬离系裸形者,是因见他们自己苦逼自身的原因。
有许多劣根众生恭敬随顺婆罗门或离系外道,非是依智慧抉择了彼等宗派为正法,而仅仅是因为某种暂时或表面的原由,才去恭敬随顺。比如说有些众生无有辨别善恶邪正的智慧,他们听到婆罗门整齐而悦耳的念诵声,觉得非常合乎心意,于是也想学习婆罗门的四吠陀诸明处,便对婆罗门生起恭敬,依顺他们去修习。还有那些崇拜离系裸形派者,其发心也是同样非随智慧抉择,而是见到离系外道徒,经常用五火灼身自拔毛发等常人难忍的苦行逼迫自身,由此生起悲愍,进而生起恭敬随顺之念,自己也糊涂冲动地进入其宗派,修持这些如同禽兽般自苦其身的行为。他们进入外道的原因,其实都是因为没有深加考虑,随自己的愚痴分别念,懵懵懂懂而行所致。一般凡愚众生,若无福缘听受真正的善知识引导,此种自投火坑般的现象,很难以断绝,此诚为内道修习者深可悲愍之可怜有情也!有智者若能于内道正法深加研习,智慧愈增盛,对此类有情的悲愍也定会愈加深广。
癸三、(彼等宗非正法的原因):
问曰:离系外道受如是难忍的苦行,为何不许为正法呢?而同样诸婆罗门受生于高贵的婆罗门种姓,彼等所行怎么不是人天善趣的法呢?
如苦业所感,不成为正法,
如是生非法,是世异熟故。
离系外道的苦行犹如众生所受的诸般痛苦,是不善业异熟所感,不能成为正法;同样,受生诸婆罗门处,也是过去世的业异熟故,非是得人天善趣之正法。
离系外道虽然有种种苦行,婆罗门也是受生于世间高贵种姓的人道众生,然而这些都不是成立彼等所行为正法的理由。离系外道所忍受的种种苦行,实际上与轮回众生所受诸苦一样,唯是往昔恶业所感的异熟恶果。比如地狱众生的痛苦,是因无明恶习气所感;同样离系外道痛苦加身,也是他们的无明愚痴习气所致。这样的苦行,显而易见不是正法,若这些算是解脱正法,那世间的工人、农民等日日劳苦不休,应成早已解脱了!这显然是荒诞不经的说法,绝不可能成立。还有婆罗门,他们虽然今世转生为善趣人道中的高贵种姓,然这只是宿世的业异熟而致,纯为享受异熟果,并不能算是有善业功德之法。依《俱舍论》中所言,现前异熟果只能是果,不能为因,既然是果法,那它不可能产生将来的因。依据这种对异熟果与因的辨别,很显然可以知道,转生为婆罗门是异熟果,并无功德,非今后得人天善趣的异熟因,故生为婆罗门并非正法。这就象人们今世得到完整的眼根等法,只是前世业的异熟果,这种果并非任何感招后世福业的法,故不应许众生享受异熟善果为正法。
此处有疑:若外道苦行非正法,那内道中的苦行以什么理由成立是正法呢?答曰:第一,内道修行人的苦行,是以智慧发心为主,以外表坚忍的行为为助缘,故不同于外道依行不依心的愚行;第二,内道修行者的苦行,世世代代依照上师善知识的传授而行,在历史上有众多修行人依此道净除了罪业,现前了殊胜菩提道,如莲华生大士、布玛莫札、那洛巴、米拉日巴尊者等,从现量上即证明了这些苦行是正法,依现在诸修行人的经验也可完全证明。故无论依理论比量,还是依现量,都可遣除此疑,而外道苦行无论依比量还是依现量,皆不能成立彼等为正法也。
庚二、(略示善说)分二:一、正示;二、外道不敬信佛法的原因。
辛一、(正示):
问曰:若婆罗门和离系裸形派的生和苦是非法,那么什么是释迦如来所说的法呢?
如来所说法,略言唯二种,
不害生人天,观空证涅槃。
释迦如来所说的法,简略总结而言只有两种,即不损害其他众生而上生人天善趣,观诸法空无自性而证涅槃解脱。
本师释迦牟尼佛应各种众生的根机意乐,广转了三次大法轮,三转法轮中包括着八万四千法门。如是广大的法门,如果依简略窍诀总结而言,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即不损害众生,以此意乐而断损害他众等十恶业,修持十善业道,这些以不害为发心而修的善业,是上生人天善趣的增上生法。不损害众生是内道最基础的入门法,释迦如来曾金口亲宣:“损害他众非沙门。”过去七佛也曾说过:“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自许为信奉佛法者,于此基本要求应当细细省察,若此尚不能做到,即无法得人天善趣之果,也非真正的佛教徒。释迦如来所宣说的法,另一类可归纳为观诸法自性本空而现证涅槃。观诸法自性空,此即胜义谛修法,是一切众生获证离垢涅槃的不二法门。在大乘诸经论中,有关不害众生的法包括在慈悲方面,有关观空证涅槃的法包括在智慧方面,若将本师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法再摄略深入而言,即是悲智双运,此二不可偏废,如同萨哈尊者所言:“空性离开悲心,或悲心离开空性,此二皆非正道。”故诸修学佛法者,必须融汇不害众生与观修空性二种正法,此如鹅王双翼,欲赴解脱光天道者,切切不可忽略此义。
辛二、(外道不敬信佛法的原因):
问曰:世人中有许多虽已见释迦如来的教法,但是对此不害与观空二种法,为什么不恭敬随顺呢?
世人耽自宗,如爱本生地,
于能灭彼因,如何能生欣。
世人耽著自己的宗派见,就象贪爱自己本生的故土一般,因而对于能摧灭耽著自宗恶见的佛法,怎么会生起欣喜呢?
世人于无始生死轮回以来,即一直在种种常断恶见中熏习不息,有着深厚的愚痴执著,他们对自己所秉持的外道邪宗,往往十分耽爱,认为唯有自宗非常正确,超过任何其它宗派,故而难以舍弃恶见求取上进。这种恶习就象世人大多喜欢自己出生地的故乡一样,因为对故土有贪爱,人们无论到再美好的他方国土,也觉得比不上故土好,甚至一辈子也会念念不忘这种偏执。藏人有民谚说:“他乡的天堂宫殿不如故乡的茅草棚。”汉地民谚也云:“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狗窝。”在世界各地,尤其于农业社会,这种贪恋乡土的习惯自古至今都相当浓厚,因而作者于此以这种常见习俗来比喻人们对自宗的耽爱。因为有这种耽爱偏执,世人对于能够摧灭自己所持邪宗的正法,即不害与观空的二种佛法,又如何能生起欢喜心呢?先入为主,他乡天堂不如故乡草堂,因这种恶习难以舍弃,最殊胜的佛法现在眼前,顽迷不化的众生仍然不生欣乐。所以佛陀虽广转法轮,历代高僧大德呕心沥血地继后宣扬,依然有无数世人不信奉不敬顺佛法,对这些可怜的顽冥不化者,当以棒喝醒之:若不舍自宗恶见,汝等当永沉生死轮回,永无悟入解脱正道之时!
庚三、(教诲求解脱者须求善说):
有智求胜德,亦爱他真理,
日轮于地上,有目皆共睹。
有智慧的人愿意希求殊胜功德,虽是他宗的真理也会珍爱受持,佛教正法譬如日轮照耀在大地上,一切有眼目者皆应共睹。
有辨别好坏的智慧者,不会顽固地抱着陈见不放,比如他们若见自己的故乡贫困落后或有灾难,即会舍弃远离,奔赴其他富饶平安的地方居住。同样,如果发现自己以前所学的宗派非为正法,坚持下去无有意义,而他宗的教义为真理,依彼教义而行,能得到人天增上生和解脱决定胜的安乐,虽然是他宗,有智者也应毫不犹豫地学习受持。这是世间一切正直有智之士,必然会有的治学态度,无论出世间智者抑或世间智者,在这方面都有过很好的言传与身教。而且佛教的不害与空性二种正法,穷究了宇宙人生万事万物的真理,为沉醉于无明生死黑暗中的众生,指明了走出痛苦黑暗,步向解脱彼岸的正途。这样的真理犹如朗朗虚空中的日轮,其光辉无有任何偏袒地照耀在大地上,如果是有智慧眼目的人,理应皆能现见这最胜的真理光芒。有分辨胜劣邪正智力之人,当开启智慧之眼,看看佛教的不害与空性二法,与自己内心原先所秉持的种种宗派见比较一番,再作取舍。作为正直有智之士,相信定会舍糟粕取珠玉,于正法殷重精勤修持。若不作如是如理选择,则唯有招致损恼,自苦其身而已。华智仁波切曾说过:“于如佛陀般的诸大成就者的教言不以信心修持,反而信任凡夫人以极为迷乱分别念所说的语言,此种人实属愚笨!”而纵观今日天下之芸芸众生,这类无有慧眼的愚笨者,呜呼,日渐满天下矣!堪布阿琼言:若对高僧大德的论典善说不希求,反而希求世间凡夫的邪论,这是布那亚魔王入心的表现。诸学人于此,当切切日慎三省自身心!
第十二品释终